top of page

麻芛文化館

       日治時期,對台治理政策採取「工業日本、農業台灣」的策略。在台灣發展現代化農業,因應戰爭需求,大量出口稻米和蔗糖。為了供應足夠的麻袋來裝載稻米和蔗糖,統治者令農民大量生產黃麻以作為麻布袋的原料。民國二十八年(1939全台灣栽培黃麻面積達23121公頃,為歷史上黃麻栽培量最高的一年。

       由於農業在二戰期間遭受嚴重破壞,導致生產大幅衰退。國民政府來台後,著手生產稻米和蔗糖。由於裝載上的需求,也帶動了黃麻的產量。1980年代,由於塑膠製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,黃麻逐漸被取代,產量也隨之減少。

       由於麻製品被其他原料取代而需求大幅銳減,產業逐漸沒落,地方居民發起了麻芛文化的保存運動。這項保存運動不只著重在日常生活的面向,也從現代人民所著重的飲食健康、醫療使用方面著手。例如,中山醫學大學健康管理學院研究發現麻芛所含多元酚,清除自由基的功能是維生素C的五倍,維生素E的七倍,具抗癌及顧胃的功效。使越來越多人認識麻芛這一項植物,此外,麻芛文化產業也獲得文化建設委員會遴選為「地方產業視覺形象設計規劃」專案之一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