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施自和佛店
自漢人移民以來,粧佛工藝在台灣歷經幾度興衰,大致可分成四個時期,有著不同的發展:
1.清朝時期:
基本上,台灣的粧佛技術以泉州、漳州、福州三地為主,風格各有特色,形成不同的門派。泉州派多為父子相傳;福州則是開班授徒,弟子遍佈台灣,各立門派;漳州則採取折衷的辦法,父子相傳和開放授徒。
當時漢人來台之時,因為擔心黑水溝兇險,經常會帶著神明一起渡船。平安抵達之後,為了報答神明的保佑,在各地大興宮廟,也因此對粧佛師傅十分禮遇。
2.日治時期:
日治初期,由於政策的關係,統治者保留各種文化,那也是台灣粧佛工藝的鼎盛時期。直到後來的皇民化運動,日本禁止台灣傳統文化,不允許人民在家裡擺放神明,甚至進行毀神運動。
而二次大戰的爆發,也使台灣和福建、廣東的聯繫隔絕,匠師之間不能來往交流,也使粧佛工藝開始轉向在地化發展。
3.國民政府來台
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,恢復民間信仰,各地也重新修建宮廟。由於大量佛像遭到日本統治者的摧毀,許多民眾都需要粧佛師傅幫忙整修或雕刻新的神像,使粧佛業再次興盛起來。
4.現代
由於現代人民的生活和價值觀的改變很大,傳統文化受到嚴重的波及。例如,許多雕刻神像改以機械化生產,講求快速、便宜;許多中國的廉價神像銷到台灣來;傳統的原料被現代的顏料所取代。這也讓許多傳統粧佛業者難以生存下去,有些人離開這個工作,有些人則轉型求生存:開班授課,成立木雕技藝學校伙食進行創新的作品。
bottom of page